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384.jpg)
SilverStone EB01-E(DAC)與EB03(耳擴)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385.jpg)
SilverStone EB01-E(DAC)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386.jpg)
SilverStone EB03(耳擴)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387.jpg)
EB01-E開箱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388.jpg)
EB01-E本體(抱歉對焦有些失敗)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389.jpg)
SilverStone的MARK很有質感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390.jpg)
前方,個人建議英文字體統一為大寫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391.jpg)
背面介面,從右至左為USB,光纖與同軸,左側為RCA Line Out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392.jpg)
EB01-E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393.jpg)
EB03-E開箱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394.jpg)
EB03-E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395.jpg)
EB03-E類比音量旋鈕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396.jpg)
EB03-E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397.jpg)
6.3mm標準耳機孔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398.jpg)
背面介面,RCA輸入輸出各一組及開關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399.jpg)
背面介面,RCA輸入輸出各一組及開關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400.jpg)
兩台機器以及所有附屬品一覽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405.jpg)
系統這樣接,SONY CDP-228ESD光纖輸出給EB01-E,同時電腦走USB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406.jpg)
測試CD為自行燒錄,燒錄技術使用YAMAHA Audio Master, CD-R採用太陽誘電CDR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407.jpg)
測試耳機群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408.jpg)
ATH-W1000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409.jpg)
MDR-SA3000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410.jpg)
ATH-A900TI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411.jpg)
ATH-AD1000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412.jpg)
指揮艇組合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413.jpg)
CDP作為數為輸出,同時以兩者耳機輸出比較驅動效果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414.jpg)
EB03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415.jpg)
ATH-A900TI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417.jpg)
最後測試ATH-W3000ANV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419.jpg)
測試系統擺設
SilverStone EB01-E(DAC)/EB03(耳擴)評測
前言
首先這篇文章的產生有幾個原因
基本上我是不接廠商測試文的
會寫這篇單純是因為朋友剛好就有參予EB01-E與EB-03的產品設計,
且朋友本身也是耳機玩家.之前的家聚和鐵趴中間也有非常多的交流
原本這個系列的產品有在秋葉原做展出.但很遺憾我因為時間無法調整出來難以前往試聽
所以經連絡下,商品直接從台灣寄到我日本住家測試
測試完成後我再寄往日本經銷商作為日後展示機
中間我並無索取任何酬勞,對於文章內容也無和該公司有任何討論
而其他廠商也不要看到這個例子就私訊來請我評測產品
一來我現在真的沒有時間. 二來這是因為私人交情以及出自於我自己的意願
一路上我已經不知道拒絕多少廠商的邀請, 接下來多半也會持續下去
(當然鐵三角如果有意借W7000和HA7000BTL給我測試我非常歡迎)
輸入介面
EB01-E的輸入介面尚稱完整,有USB/光纖/同軸. 另外使用光纖同軸時EB01不用連接電腦
此時可以使用USB變壓器或是電池盒供電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foobar01.jpg)
EB01-E支援ASIO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foobar02.jpg)
EB01-E不支援176.4KHz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foobar03.jpg)
所有訊源皆採用SoX Resampler升頻至176.4KHz
PC端支援度測試
EB01-E採用XMOS的USB Reciver方案,官方提供的驅動程式也是直接採用XMOS的Driver
支援ASIO(不確定為2.0或是2.1).但很可惜的是並沒有支援88.2KHz以及176.4KHz兩種解析度
個人比較有興趣的是內部是否採用雙石英震盪器來支援44.1KHz以及其餘48KHz的系列取樣度
另外就是電腦上撥放的聲音與解析度,似乎比光纖輸入(SONY CDP-228ESD)較為細膩
若不是SONY CDP-228ESD的SPDIF光纖輸出有缺陷. 要不就是我剛剛提到的44.1KHz石英震盪器的問題了
為了榨出EB01-E最高的音響性.我在Foobar2000的設定中使用SoX Resampler將所有訊源都強制升頻到192KHz/24Bit
總和表現:
EB01-E+EB03 : 音場向中央集中,人聲兼顧亮度與韻味.人聲靠前.高音亮且高解析.缺點是邊緣稍微銳利較為不耐聽.
HP-A8 : 音場較為寬廣,對於定位表現較為細膩. 人聲和背景的平衡較好. 人聲位置中等. 整體聲音高解析但不致銳利
AT-HA5000 : 人聲為三者中最有韻味也最厚重,綿密. 高音較為圓潤但高音仍有相當好的延伸和詮釋
SONY CDP-228ESD : 人聲詮釋為重染色且有韻味,低音有加料,高頻的解析度算是中等等級(考量到1988年的技術,當時應該已經是無以倫比的高解析)
解析度表現:
EB01-E+EB03 : 非常的高解析度,清晰且穿透力強
HP-A8 : 高解析的襯托下,染上了一絲圓潤的溫和感
AT-HA5000 : 中高解析度.細節並不是一覽無遺的表現方法.但恰到好處
SONY CDP-228 : 中解析度.高頻細節完整,中頻則有相當大的加料
解析度排名 : EB01+03 = HP-A8 >= AT-HA5000
耳機配合度表現:
ATH-AD1000:
非常的適合!旁邊就擺著SONY座機CDP-228ESD, 雖然韻味表現方式不同但我覺得EB01+03的整體表現是勝過CDP的
ATH-A900TI:
非常的適合!雖然本來就屬於高解析的A900TI配上EB01/03的組合音像鮮明到可怕的程度. 但EB01/03的中頻算是有韻味,也有
一定的厚度.整體出來的表現像是兼顧了女毒與極為清晰的高頻, 缺點是長時間聆聽下較容易疲倦
ATH-A900TI的配合度排行: CDP-228ESD > AT-HA5000 = HP-A8 = EB01+03
ATH-W1000(換HP-W2002耳套):
適合度良好,EB01+03的高解析度加上W1000輝煌閃亮的高頻稍微會讓人有一些感到過亮.但整體的表現並不差
當然,旁邊擺的SONY CDP-228ESD是推W1000的高CP好物. 比起來228ESD雖然解析度輸EB01/03但是對於W1000整體調音的完整度以及適合度都比EB01/03來的良好
W1000的配合度排行: CDP-228ESD > AT-HA5000 > HP-A8 = EB01+03
MDR-SA3000:
SA3000的解析度極高,高音延伸極好. 相對性的要是高頻表現有絲毫破綻SA3000幾乎可以像是照妖鏡一樣瞬間一覽無遺
與SA3000的配合度上,EB01+EB03的組合表現良好, 而隔壁的CDP-228ESD雖然解析度上敗陣.但是中頻的厚度以及韻味與SA3000
可以說是絕配. 而腦中的解析感來說其實228ESD較為恰到好處, EB01-E+EB03下SA3000的高頻還是有些許雜亂感.比較HP-A8與
HA5000後確實是有這樣的感覺
SA3000的配合度排行: HP-A8 >= CDP-228ESD = AT-HA5000 > EB01+03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401.jpg)
測試使用RCA線材, OYAIDE TSUNAMI TERZO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404.jpg)
測試使用RCA線材, Amazon Basic光纖
![圖檔](http://sheryl.tw/EB01EB03/DSC08416.jpg)
換上小黑線測試
EB01/EB03間RCA類比線材表現差異
原廠付了看起來做工很普通的RCA小黑線. 不過至少頭還有鍍金
而我這次用來標準測試的線材, 則是自行製作的 OYIADE TSUNAMI TERZO(目前OYAIDE最高等級RCA線身),線頭則採用緊迫式的
非焊接線頭
兩者不斷交換測試之下,確實是有一些差別
小黑線: 無損整體解析度和音響性,但聲音略顯乾澀無機質,音場較為平面包圍感較差
TSUNAMI TERZO: 韻味較好,聲音較為圓潤,音場定位明確且真實,解析度則沒有影響
兩者的整體差異度對於整體系統的影響約在3~5%左右
缺點與建議
首先EB03在極小音量時存在著左右音量不平衡的問題.在驅動耳道式耳機的時候容易帶來影響
對於EB01-E我的建議如下:增設3.5標準耳機孔(附帶一個堪用的小型耳擴電路)
畢竟對於初燒來說買一台一體機解結所有需求仍然是主流.HP-A3/A4以及TEAC UD-501皆為類似設計
另外訊源選擇的指示燈應該放在機體前方,若能夠有一個小型背光LCD顯示目前輸入,音量以及採樣率則更好
另外EB01-E僅有USB供電. 個人建議採用USB供電以及外部供電的雙供電設計. 且外部供電電壓設計為不經過升壓
讓想要玩電源供應的玩家有更多選擇
對於EB03,我的建議是採用數位VR旋鈕, 且提供GAIN的選擇(至少要提供Lo/Hi. 若能細部調整擇更好)
若瞄準中階市場,建議可以3.5/6.3耳機孔並存,也方便使用者同時接兩隻耳機
畢竟花這個價錢買系統的人多半都有兩三隻以上的中高階耳機了
整體評語
主觀聽感參數
解像力,解析度 : ★★★★☆
驅動能力 : ★★★★☆
音場寬廣度 : ★★★
音場方向: 立體但往中央集中
低頻表現,速度及下沉 : ★★★★
中頻表現及人聲韻味 : ★★★★
高頻延伸,透明感及營造 : ★★★★
整體推薦度:★★★☆
主要優點:兼顧中頻人聲韻味以及高頻延伸,解析度極為良好
主要缺點:高頻略有雜亂感,某些情境下有刺耳感
EB01-E與EB03的組合,可以說是具有良好音響性以及輕染色風格的系統
與SONY/鐵三角等低組耳罩的組合下配合度良好.
我並不確定這兩台在台灣的實際售價為何,Google查到EB01-E在日本的官方售價為30800日圓, 我想EB03應該也差不多
若兩者組合的實際售價在4萬5000日圓左右的話. 我會覺得CP值為中等
因為這個價位有兩個強敵, 第一個是FOSTEX的HP-A4, 第二個是SONY的PHA-2
雖然EB03的推力似乎遠比前兩者高, 但推動低阻耳罩時訴求的是控制力/系統的完美架構而不是推力.
重點是後兩者皆支援DSD5.6MHz/2.8MHz與176.4KHz/88.2KHz, 也都採用了高精度的溫度補償型OSC來分別支援44.1KHz與48KHz系列頻率
但即使強敵環伺,台灣廠商願意投下資本嘗試研發DAC與AMP仍十分值得鼓勵,而其表現確實不差
若願意支持國內廠商.我覺得EB01-E/EB03是一個還不錯的選擇
音樂是調劑身心,抒發自己情感與感受性的媒介
無謂的追求細節的改變並沒有太大的意義.差別往往只在心中的一念之間
好音樂以及令人感動的聲音隨時存在自己的心中即以足夠